本期是接着上集的由《信条 Tenet》而起的话题,也是继续跟一位5年没见的老朋友Lu Sir的聊天。
本期画风:
平缓对谈
预警:
未剪环境音预警
偶尔音轨错位预警
音质前后不一致预警
嘉宾:
Lu Sir
目前有一头飘逸的长发
曾经强迫症完美主义者
上学期间被“抱大腿”的对象
毕业于美国排名第一的电影学院
刚回国不久的
电影剪辑师
Previously:
这集是有点硬着头皮出来的,因为刚上传完前一集,就有点后悔把一次的对话硬剪成两集……
之前想剪成两集的主要原因,竟然是怕一集太长了会听不下去……但得不偿失。
这样分两集一是没有保持内容的连贯性,二是最重要的剪断了收听的氛围和情绪。
所以,建议先听上一期(弱弱地提示……)
时间线:
00:00-02:05 前情提要
02:21-05:44 喜欢80年代的科幻《Akira》、《Blade Runner》
05:56-07:36 科幻题材发展到现在,似乎就两条路了
08:33-09:17 电影比较擅长表达细碎的情绪
09:25-13:03 “任何艺术门类都希望能够达到音乐的境界……”但是“故事不够,音乐来凑?”《信条》有这个“音乐来凑”的嫌疑吗?
13:17-17:15 视听的感受是电影传递信息的手段。120帧4K的《比利林恩》带来情感上的震撼,远超乎《双子杀手》的流畅的动作戏
17:19-22:07 看电影其实也是在寻求一种最坦诚的情感交流
22:30-23:30 学电影和学心理咨询真的是“两条路”吗?
24:03 开始探讨人的复杂的问题……人天然无法接受人的存在没有意义?
29:15 天然的时空限制中,人类就是有很多不可知;被电影打动,其实也因为有“a leap of faith”
32:28-42:27 信仰不只是停留在脑海中,并非“出世”而需要是由内而外地彰显,信仰肯定不是不需要理解,只需要遵守的
43:42 剪辑到底是在增熵还是减熵?
48:18 后记
总之,很高兴能够跟朋友天南地北聊了一堆,其实很多都是Personal的感受和观点。
不论是《信条》、关于看电影,还是关于信仰等等,你是怎么想呢?欢迎留言~